焦点快报!河池十万群众欢度 “壮族蚂拐节”

2023-02-23 02:55:20    来源:河池日报

河池十万群众欢度 “壮族蚂拐节”


【资料图】

河池日报首席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马方康 容凤仁 吴松波 文图

1月30日至2月21日,在河池市红水河流域,南丹、天峨、东兰三个县的国家级铜鼓文化(河池)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开展丰富多彩、充满民族风情、富有地域特色的2023年“壮族蚂拐节”民俗活动,超过10万名中外游客和当地群众欢聚壮乡,探寻古老而神秘的蚂拐民俗文化,共同感受国家级非遗“壮族蚂拐节”的神奇魅力,见证各地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新生活。

今年,河池市国家级铜鼓文化(河池)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蚂拐民俗文化活动1月30日在南丹县吾隘镇昌里村开启,2月22日在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落幕。

“壮族蚂拐节”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,因壮族把青蛙称为“蚂拐”而得名。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,而是蚂拐女神。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,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人畜兴旺。所以,每当春节到来之时,红水河流域的壮乡村寨群众,便自发到蚂拐亭周围举行隆重热烈的蚂拐歌会。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。节日期间,当地群众以祭蚂拐为主要活动,敲锣打鼓,召集四方歌友,大家穿上节日盛装,欢聚一堂,歌声遍野。活动程序一般有找蚂拐、孝蚂拐和葬蚂拐三个步骤,以跳蚂拐舞、唱蚂拐歌形式相伴完成,以共庆丰收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蚂拐舞的舞姿多模拟青蛙而为,主要动作有双腿深蹲、撑棍仰身、碎步横行、抬踏颤点等,富于生活气息,诙谐风趣。

1月30日至2月2日,南丹县吾隘镇的昌里村、独田村、那地村连续举办“壮族蚂拐节”民俗文化活动。1月30日,红水河畔的昌里村丹炉屯群众敲响悠扬的铜鼓,唱起古朴的蚂拐歌,跳着原汁原味的蚂拐舞,拉开了“壮族蚂拐节”民俗活动的大幕。连续三天,村民们忙着宰鸡宰鸭、蒸五色糯米饭、染红鸡蛋,备好美食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与朋友。同时,自编自演,以祭祀蚂拐和唱蚂拐歌、跳蚂拐舞、葬蚂拐等形式,寄托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。

2月17日至18日,2023年天峨县纳洞村红水河壮族蚂拐民俗文化节隆重举办,来自全国各地1.6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欢聚在纳洞村,敲响迎宾铜鼓,唱响悦耳山歌,跳起富有民俗特色的蚂拐舞,纳洞村风雨桥两岸,铜鼓震天响,唢呐传四方,各地游客饶有兴致地欣赏铜鼓迎宾、取仙水、蚂拐祭祀等活动后,热情参与蚂拐舞民俗表演等,掌声、笑声、欢呼声不断,美丽壮乡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欢乐中。

2月18日至21日,东兰县金谷乡牙能村、隘洞镇纳乐村、长江镇板隆村、长乐镇板登村、巴畴乡巴英村举办“壮族蚂拐节”系列民俗活动。其中,巴英蚂拐节的“重头戏”是巴英铜鼓会,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敲响300面铜鼓,气势恢宏,场面震撼。在蚂拐节系列活动中,最为隆重和热闹的是唱蚂拐歌和跳蚂拐舞。同时,举行的蚂拐歌会,实际上是一次多民族同胞的聚会,让周边几十里的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,沟通感情,交流信息,增进相互了解,加深彼此感情,从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。

河池市文广体旅局局长韦鸿臻介绍说:“壮族蚂拐节是铜鼓文化(河池)生态保护实验区最重要的民俗节庆之一。我们通过‘过节’的形式,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全方位展示红水河流域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,着力打造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文化品牌,促进铜鼓文化保护传承,提升河池市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,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”

2006年,河池“壮族蚂拐节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;2015年12月,河池“壮族蚂拐节”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。

图片说明:

①东兰县巴畴乡巴英蚂拐节民俗活动吸引数万名游客。

②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少女在寨门前手捧彩蛋迎嘉宾。

③参观东兰县巴畴乡巴英蚂拐节民俗活动的游客众多。

④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村民在表演《蚂拐斗毛人舞》。

⑤在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举行的蚂拐节,来自都牙水上森林风景区表演队进行《斗牛斗》民俗体育表演。

⑥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村民在寨门前敲响铜鼓迎宾客。

⑦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村民在展示传统手工技艺《古法榨油》。

⑧东兰县巴畴乡巴英蚂拐节民俗活动现场展示传统纺织技艺。

⑨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村民吹响唢呐迎佳节。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